84赞
轩er轩er 做过

京式五仁月饼(老式提浆)

#早餐•2018年9月14日#临近中秋,最近在刷我这个方子的厨友好多好多,在这里先谢谢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啦!也在这里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借这个机会呢,也来分享一下最近收到作业后的感触。
首先,我这个人脾气不nice,高冷易怒没耐心。写方子纯属出于个人对美食的喜好,完全是非学院派的野路子,因此自认担不起各位给予“老师”称谓。
再者,一向自认方子写的还算详细,该注意的细节也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包括成品制作后的口感和有可能造成的某些不适都会一一注明。甚至有些过于啰嗦,唯恐自己有限的作文水平会影响大家的理解。细心的从头到尾读过我方子的亲,再下手制作基本都可以躲过雷区。
正是因为有以上两个因素存在,必定会造成大家在留言区或是评价区会看到一些有点儿毒舌的回复。万一刚好那个提问者是您,那我在这先给您鞠个躬,再说一声对不起,让您受气了。但是下次再有这类问题,我也还是依然会这样回复。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了,不就是因为不会,才要学习么,既然是学习当然会有各种问题了。其实,对于大多数正常的问题,我都会在看到的第一时间去解答和回复。但是诸如“白开水可以换成水饴吗?”“白砂糖可以用普通糖代替吗?”“中筋粉可以用普通面粉代替吗?”等等此类的问题,都是生活常识好不好?!就像盐是咸的,糖是甜的,醋是酸的一样,这种功课是不是在进入厨房,准备为你最亲爱的人洗手做羹汤之前,就得了解和掌握的呢?
我们是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高级生物,我们的大脑是会思考的,没有倾注心思的美食是没有灵魂的!所以通常情况下,我能够贴出来并且配了制作流程图的方子,都是至少经过3-5次的实验,更有的是在配方调整了10次8次之后才会PO上来的。能够精准的材料克重必定会仔细称重,包括有些需要凭借经验在制作过程中进行随机调整的材料,我都会注明一定不可少于的用量。经验是怎么来的?边做边思考总结来的,不要妄想什么事情都一次成功。方子是免费的,但基础的"学费"总是要交的。做了一次就认定一个方子是不好的,米其林三星厨师长都不敢轻易下这个定论好吗!请先想想,自己的那双手有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出色!
话又说回来,毕竟一人难称百人心。所以,我的方子只要能够得到70%的制做者认可,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能得25%的善意建议,我也会欣然接受;至于剩余的5%,请带着您的“作品”和智商,远离我!

2018-09-14

登录查看9条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