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酱的时间选择 一年之中什么时候最适合做酱油呢?只要是最近一个月之内,天气晴朗,气温在20—35度,都适合做酱油。尽量避免在连续的阴雨天下酱。做霉黄豆只需要气温不要低于20度就可以,气温高注意通风,就没什么问题,做好的霉黄豆晒干用个塑料袋装好储存,等到天气合适了,再下酱。 图上这是下酱第二天,霉黄豆吸收了很多水分,搅拌的时候,颜色都已经比去年我买的霉黄豆深了。所以还是建议想要自己做酱油的朋友,最好自己从原材料把控,从做霉黄豆开始, 下酱之后,需要搅拌,打酱。打酱的时机和次数,是有要求的,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 一,打酱的时间和次数 下酱当天充分搅拌,使盐充分融化,把所有的霉黄豆和米曲霉孢子粉全部浸润;下酱第一,二,三天,每天早晚打酱一次;第四五六七天,每天打酱一次;第七天以后,每两天打酱一次;总的打酱次数,控制在14—16次左右,即可停止打酱。 下酱当天,就搅拌一次。主要把盐融化掉,尽量让所有的霉黄豆,米曲霉孢子粉全部浸润,放在阳台,或者家里一天中,能晒到最多太阳的地方。晚上酱缸上面盖一层纱布,防止蚊虫进入。 下酱后的前三天,(下酱当天不计算入内)每天早晚打酱一次,早晚气温低,适合搅拌打酱,酱油发酵是会升温的,如果温度太高,酱油容易发酸。要注意避免中午气温高的时候搅拌打酱,如果某一次忘了,宁可少打一次,也不要在大中午的去动它。
二,从下酱第四天开始,到第七天,每天打酱一次(第四五六七天,每天一次)上图是下酱第四天,颜色已经很深。
第四天下午拍的。
打酱的时候可以看到很漂亮的深棕色。用买的霉黄豆,第四天是绝对不可能有这个颜色的。 未完,待续。酱油发酵到后期,我会随时把更新的照片发上来。下面我继续说注意事项。 打酱的目的:可以使酱油中的酶分布均匀,增加酶与原料接触面,使发酵均匀,有利于酶的水解反应,可以使酱油上下层温度均匀,有利于发酵,减少表面氧化层,防止焦糊味的产生;可以排除成曲中堆积臭气和发酵中的异味;可以补充酱油液中溶解氧,促进风味物质的行成。 但是,打酱,搅拌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打酱搅拌对提高酱油风味质量有利,但是,发酵的场所不是无菌的。我们在搅拌过程中,也有可能将野生酵母菌和其他不良杂菌带入,这对酱油风味质量是有影响的。打酱次数一般控制在14—16次左右。 三,酱油表面“白花”的产生和控制 酱油表面的“白花”,一般是产膜性酱油酵母菌在酱油表面繁殖形成,搅拌不均匀也会产生白花。 危害:白花能使酱油产生恶臭,损害酱油风味,消耗原料。这类酵母菌在酱油表面进行有氧代谢,不生成乙醇,因此要提高酱油风味,就必须要控制产膜酵母菌繁殖。 控制方法:在白花上撒上食盐,白花多的地方,就多撒。食盐抑制产膜酵母菌有氧代谢,在下一次搅拌时将白花带入酱油,在酱油深处进行厌氧发酵,其代谢的产物以乙醇为主,无恶臭产生。每次都搅拌均匀,产膜酵母菌形成就比较困难。 做好每一次打酱,搅拌,好酱油离你们就越来越近了。 酱油日晒夜露,至少三个月,在这期间,一定要注意天气预报,有大风,有雨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做好防雨防风工作,避免酱缸中进入不洁的东西和杂菌。每天晚上,一定要用纱布盖上,单层纱布就可以,酱缸边上不要留虫子可以进入的死角。也不要用不透气的东西遮盖,避免酱油发酵产生的水蒸气凝结,又滴落到酱油里。白天在自己在家,随时可以观察的时候,就完全打开酱缸,让酱油最大程度晒到太阳。如果自己要暂时离开一段时间,也要把酱缸用纱布罩好,一时晒不到太阳也比不知道什么时候进去个虫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