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印象,到了冬天,有三样腌酿是家里必做的,剁椒、米酒、腊八豆,只有后两样是妈妈的专利,基本没有失过手。
那时米酒的酒曲都是方块状的,碾碎了用,现在有还是有的,我也用过;发酵是用我们穿不了的棉袄,连同装米酒的搪瓷盆和热水袋一起包了放进旧洗衣机里。
腊八豆我印象最深,是用一个高高的圆顶铝锅把黄豆煮熟,滤出豆子水,这时妈妈会要我们都来喝一碗,不好喝,但那时候没什么营养的东西。然后就是把豆子盛进大木盆,蒙上布单放在床下让它发霉。也没取暖设备,就常温,估摸有个十天半月,就会长出黑褐色的霉。这时妈妈就会拌入生姜碎,盐,白酒,还有剁椒。带着生生的白酒味添进一个大大的腌菜坛子里。
等我们再次忘了这回事的时候,某一天桌上会出现好了的腊八豆在小碗里,上面淋着麻油。然后就这么生着吃,蒸腊肉吃,炒饭炒鸡蛋吃……直到除了爸妈都不再想碰它。
一个家里总有这么几样东西,一到节令就会去做,一直吃到我们小孩厌弃,大人就说明年再不做了,但一到时候又来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奇怪。随着爸妈年纪越来越大,这些东西一样一样悄悄地消失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开始怀念了,也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到了爸妈当时的那个年岁了。
那种褐色半釉的腌菜坛子记得还有个小的,边上爸爸用白水泥补过,基本是用来放剁椒的,一直放在水池下面,后来很长时间我都觉得有什么东西腌在里面。
那时做一次这种东西时间很长,不容易,一般会多做。妈妈会拿些送亲戚同事,个别有兴趣来学的,但听说能成的很少,特别是腊八豆,基本没有。饭桌上提到此事,一向谦和的妈妈总会有些得意地嘟囔责怨:可能她的手性不好。
手性,我以前琢磨这个词,可能指某个关键的手法和步骤,拿做米酒来说,也许就是器具的消毒,拌入酒曲时熟料的温度,发酵的温度,等等,倒也不是像宝剑淬火的水温那么玄虚。
但这次做腊八豆,两次初期发酵我都对自己的手性深刻怀疑。第一次500克土黄豆,浸泡,煮熟,密封在搪瓷盆中发酵,两天,三天……一周……十天,我努力抑制自己的烦躁,但只有个别长出了绿霉,气味也不好了,不对,扔掉。网上资料太少,语焉不详,反复回放的妈妈做的情形已经隔了至少20多年了。第二次350克干豆,改有氧发酵,放蒸锅里、盖纱布,一周后我失去耐心,作肥料好了。
自然发酵几无希望,我看到有用毛霉菌接种,于是求助万能的某宝。客服的意思也是:现在的空气可能太干净了。——哪干净啊!也许是自然杂菌确实少了,但到处都是工业尘霾。
既然没有了“自然”,那我也只能与时俱进了,不再纠结于自己的手性了。从善如流的结果,就是一切顺理成章。
等到带着生生的白酒味的豆子添进坛子的时候,我想:这次该不会——也许不会有问题了吧。
老家那个小腌菜坛子我后来无意间打开过两次,里面空空如也,很干净,但我鼻息里都是记忆中的那种酸冲。还有十来天开坛,这仿佛的气息已让我数度泪水盈眶。
腊八豆的做法步骤
步骤 1
一、350克土黄豆高压锅煮熟后成约850克熟料,并拌入约6克毛霉菌
菜谱创建时间:2017-10-13 16: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