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薏米煲乌鸡

92人浏览 3人收藏 0人做过
春夏之交饮妙汤, 补中气而养春阳, 舒筋骨而祛湿风。 古有言, “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春雨绵绵便是春令最后一个节气的主要的特点。 中医有“脾不主时”, 见于《素问·太阴阳明论》云: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不主时,根据五行理论,五脏配五行,肝、心、肺、肾分别主春、夏、秋、冬四季。脾脏属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或每季前九天与后九天,共计十八天。说法不一),不独主四时之一,故曰脾不主时。 《金匮要略》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为生化之源,在五脏之中长养四脏, 水谷精微由脾运化而出, 以时灌溉营养内脏而已, 其内涵则仍不离土有仁厚之德, 四时皆有土气这一观点, “脾不主时”,实质是指“脾旺四时”, 故于四季之中若土气旺则脾气实, 水谷消化吸收能力强,外邪难以侵袭, 表现为脏腑经络安定,气血旺盛而正气充足。 故此时节的养生应侧重防“湿邪”侵袭伤身, 同时重视健养脾胃。 还要因个体差异预防外感、风湿、类风湿及各类过敏性问题。 可适当多吃健脾胃、祛湿食物, 如香椿、黑豆、薏米、山药、鲫鱼等, 为入夏打基础。 今日我们便顺时令之宜, 甄选食材煲制一款鲜美靓汤 ——黄芪薏米煲乌鸡。 以食材相合之效用, 以求补中气而养春阳, 理脾胃而防泄泻, 舒筋骨而祛湿风, 滋阴血而增免疫。

用料

黄芪薏米煲乌鸡的做法步骤

步骤 1

《内经·素问》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顺应自然,合理调节使人的生理环境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使脏腑功能运作正常,便是养生的要领。 时至谷雨,春夏之交。《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有言:“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从跟而培养之。”这款妙汤便让我们在饮食上得祛风湿舒筋骨,而健脾胃升阳气,还具滋阴养阴血不足之宜,故为时令养生之妙汤。 慢品浓郁汤香,带着周末的惬意,请与我们一起探究食材之品性,得食材之精妙。 ◇(生)黄芪 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之功,多用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有“补气诸药之最”的美誉,主以扶正,兼能除水邪。 ◇薏米 性味甘淡凉,渗利兼补,微寒能清,利水而不伤正,健脾而不滋腻。《本草纲目·卷二十三》:“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痈肺痿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这里所说的阳明,大体可以认为是脾胃。日常我们食用薏米,湿热兼脾虚者可直接用,无热或虚寒者建议炒用。 ◇乌鸡 一般认为其性平,可补肾填精、养肝益血,滋阴清热、健脾止泻等,适合体虚血亏、肝肾不足、脾胃不健的朋友。 ◇猪瘦肉 味甘、咸,性微寒,归脾、胃、肾经。补肾滋阴,养血润燥,益气,消肿。

步骤 2

将乌鸡去抓甲,尾部,膏脂,反复清洗干净。

步骤 3

将猪瘦肉切小块,在清水中清洗干净。

步骤 4

将黄芪与薏米淘洗干净。

步骤 5

将处理好的乌鸡,猪瘦肉,黄芪,薏米,姜片入锅中,入充足的水量,隔水炖2.5小时。

展开全部
步骤 6
步骤 6

进饮时以盐调味。

步骤 7

品汤物语: 人赖以天地之气而生,人赖天地气味以养,天地人和生生不息。春日慢煮时光品汤香,屋子挡不住米与乌骨香气,让天地也赞汤香,它顺着春天打开的窗。

黄芪薏米煲乌鸡的小贴士

此羹感冒发热以及皮肤病患者不宜。 祛扰人的湿与风,脾胃得以健补,利于升阳扶正,兼顾滋阴养血,以求平和。 《道德经》言:“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燿。”讲与我们,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一碗汤也“顺天地人和”,做人也求平和之美。 未觉春深几许,却见花已倾城,和花一起开,与风一起笑,你便是春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一年之际在于春,这一年你有哪些希望和期许,快快播种于心怀,准备灌溉与培养,和光同尘,与时卷舒。 这一期就到这里啦,下一期我们抓住春天的尾巴一起煮一款合宜茶汤吧,无论是郊游还是办公室都可以品品这碗“养肝茶”,下期见,拜拜。

菜谱创建时间:2024-05-19 19:37:22
打开App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