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22年2月22号,星期二,农历正月二十二。她们说还是要mark一下这一天的,笑了,22号。呱呱坠地于22号,也自此生死都苟且于22号。2019年4月22号那突兀而来最深的痛,伴随时间在每一个月每一年里延续,又一个月又一年的超越时间存在着。而也许只有今天是唯一一个独立于22号的日子,任何都不再是无边无际,而是过去了就再不来。那这一天做什么才算2呢?又笑了,做韭菜盒子吧。第四年。我依然没有学会做鸡蛋灌饼,也不会豆芽锔瓷。但是做韭菜盒子,我想我进步了。。。。。。
第二天给你姐送去三个。然后听她们说比娄姐的酱肉包子都好吃。笑了。笑这个好吃的过程里有过那么多的情绪啊,每一道菜谱就是生活的那一刻。
二毛介绍了秸杆菜给我。说是兰州大学杨肃昌教授带领一帮有情怀、有使命的团队,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用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最高金奖的“秸秆反应堆技术”,用秸秆代替化肥、植物疫苗代替农药的原理,种植出来的“零化肥、零农药、零添加、零防腐”的蔬菜瓜果、米面粮油、肉蛋禽类。不仅健康、安全,更味道独特,会是小时候记忆中的菜味。听完又笑了,定了韭菜,从兰州顺丰寄到。很香。理干净泥土,一根根洗净。
娄姐给了贵州深山里来的面粉,说用真正石磨手工磨出的,让我试试是不是香。量出面粉200克。
加适量盐。
水烧到80度。
预计倒150克水。壶回得慢了,162就162。
但果然水多了,搅成面糊。完全成不了团。
就随手又加面粉,还是稀,就又加。一直加到勉強可以拌成型,但天知道这个时候用了多少面粉呢?我把牛吹大了吧?!对着天空吐吐舌头,扮个鬼脸。
然后就又是想当然的胡作非为了。淋了些菜油上去,然而并不知道原理。理解是和烫面一样,是会让面皮更滋润更柔软吧?对吗,对吗?
蒙保鲜膜搁灶台醒上。
粉丝泡上,再抓两小把虾皮。
将粉丝丢开水锅里略煮捞出过凉水后切碎。
两颗鸡蛋。
加入虾皮后再加少许清水拌匀,油多一些,下锅炒熟。
又懒。不想洗多一个碗,粉丝直接倒入锅中拌匀。
这时洗净晾干水分的韭菜切碎,淋入适量油拌匀。
再倒入锅中和虾皮鸡蛋粉丝一起,加盐,五香粉,鸡精,花椒粉拌匀。
前面拌馅差不多啰啰嗦嗦了一个小时多点。打开醒好的面时有些绝望,软而黏手到忍不住撇嘴,嘲笑自己的自以为是。但是错就错到无所谓输赢,不在意结果的性格,和天马行空随意发挥的习惯总是让我把一件事坚持到我自己可以接受的那一步或有结果,或放弃。于是又加干粉,一直加到面团揉成形,揉出手感。但是很明显那团面粉通过手在告诉我,别想我会很软了。瞪瞪面团,甩它一个白眼儿。暗自揣测应该用了至少400克面粉了?!!!谁知道啊!
揉搓成条,再用手揪成一个个小团儿。抓一个粘上干粉,把小团压扁后尽可能擀到最薄。
再包上馅,对折捏成饺子形。
放进淋了少许油的不粘锅里,开烙。
包好第二个转身,发现锅里油太少,火太小,烙得太慢。叹口气,加油,拎大一些火。
包好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终于锅里的第一个韭菜盒子啊,两面烙出了金黄,似模似样了。但随即并没有笑出来只叹口气,那时肉眼可见的饼皮啊,会很硬很硬吧!为什么啊?一瞬间莫名的委屈袭来。心,深深的痛了。依然一个个烙完。
装盘坐下来时很有些累了。看着盘子怔愣良久,会硬吧?很硬很硬那种?硬成石头咬不动?硬成磐石无转移,蒲苇纫如丝又如何?也就如此吧。咬一口,带着心底最深处的泪。然后笑了,素馅香浓适口,那以为硬了的饼皮,竟全然是酥脆的口感。擀得薄了,所以一咬就轻轻碎裂,而捏边处的饼皮略厚反就更香更脆。笑了回头,于空无中,我又笑了。第四年。我依然没有学会做鸡蛋灌饼,也不会豆芽锔瓷。但是做韭菜盒子,我进步了。。。。。。
吃完韭菜盒子的第三天是周末,下班的路上,你姐说了,三个不够,她们还要吃韭菜盒子。这次要吃韭菜鲜肉馅的。